企业“走得出”也要“走得好” 近二、三十年来,国际上发生多起大型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因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企业严重亏损甚至倒闭的事件,前面有1992~1994年期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Nick Lesson)从事日本大阪及新加坡交易所之间的日经指数期货套期对冲和债券买卖活动,累积亏损超过10亿美元而导致巴林银行破产案,中间有2004年中国航油新加坡公司董事长陈久霖违规从事石油期权指数交易,亏损5.5亿美元的案件,最近又发生了瑞士银行一名交易员涉嫌未经授权进行交易,致使瑞银损失20亿美元的大案。 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是许多国家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加强风险防范的任务越来越重,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 缘何“走出去” 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的因素比较复杂,规避市场壁垒、创造新的溢价、获取著名品牌等都是重要考虑。2010年3月28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向吉利出售沃尔沃汽车公司相关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事宜签订最终协议,收购价格高达18亿美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目的就是直接拥有高端汽车的世界著名品牌。 企业“走出去”,除自身需求外,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目前主要鼓励企业更多投资于外国的能源、资源等项目,提高我国能源、资源等的保障程度,同时,鼓励国内一些技术比较成熟、产能比较充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工程承包、钢铁生产等)拓展国际市场。当然,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也重要目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2011年4月28至29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走出去’工作会议”,明确把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与着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和着力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确立为“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走出去”实施国际化经营的三项主要任务。 “走出去”成就巨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连续9年保持增长势头,年均增速为49.9%。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非金融类为601.8亿美元,占87.46%;金融类为86.3亿美元,占12.54%。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名由2005年的第18位上升到第5位,首次超过日本(562.6亿美元)、英国(110.2亿美元)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 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简称存量)为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0位。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速度较快,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的规模与传统对外投资大国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6.5%、英国的18.8%、法国的20.8%、德国的22.3%。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3200多亿美元,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还要多。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我国世界第2的经济规模和全球第1的外汇储备不相称。 截至2010年底,中国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6万个境外企业,投资覆盖率达到72.7%,其中,对亚洲的投资覆盖率为90%,对非洲的投资覆盖率为85%。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绝大部分投资流向商务服务、金融、批发和零售、采矿、交通运输和制造6大行业,这6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为2801.6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88.3%。 截至2009年底,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已形成了1.7亿件服装、2000万台家电、100万辆机动车的生产能力。海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有52家企业进入世界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 中央企业国际化经营这几年取得积极进展。一批企业加快建立全球营销网络,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一批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开发资源,承揽工程,对外投资份额不断扩大。一批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快速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据商务部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企业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65亿美元,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的63.3%。 据国务院国资委的初步统计,2005~2010年,约100家中央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地区)设立了子企业或管理机构约4248户,纯境外单位资产由约7400亿元增加到2.66万亿元,年均增长约29%;纯境外单位营业收入由约8000亿元增加到2.9万亿元,年均增长约30%;纯境外单位利润总额由630亿元增加到约1100亿元,年均增长约12%;对外直接投资由96亿美元增加到499亿美元,年均增长39%,约占全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4%。另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2009年有67户中央企业实施了海外并购,并购的企业达771户。不难看出,中央企业是我国跨国投资的主体。 “走出去”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仍有差距 在看到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相当差距,真正在海外有大量资产和大量雇员的并不多,绝大多数“走出去”的企业远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一是跨国指数明显偏低。跨国指数越高,表明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越高。1994年10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为40%多, 后来,因为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国指数大幅提升, 2008年已上升到60%多。 但是,中国企业的相关数据还很不乐观。中国公司只有香港和记黄埔集团公司1家入选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公布的2008年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虽然有12家中国公司入选该组织公布的全球100家最大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可除北京控股和冠捷科技跨国指数超过50%外,其他公司的跨国指数都不到50%。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维勒(Vale)可持续投资中心2010年12月20日发布的《2010中国跨国企业排行榜》显示,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入榜的企业18家,拥有海外资产近1340亿美元,跨国指数从3%到77%不等,平均跨国指数为14.8%。不仅如此,该榜数字还显示,中国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低于“金砖四国”(后加入南非变成金砖五国)的平均水平,入榜企业平均跨国指数在“金砖四国”中处于垫底的位置。 二是大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不高。世界500强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国际化经营水平很高的跨国公司,如被称为蓝色巨人的美国IBM公司,据2008年的数据,员工的65%、收入的60%来自海外,下属8个研发中心,3个在美国,还有5个分别在中国、日本、印度、欧洲和以色列。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企业的平均进入世界500强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有69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其中内地企业61家,但国际化经营水平普遍不高。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的分析,2011年企业中国500强中,涉及海外业务的有256家,占500强的51.4%,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平均为14.1%。中国石化和中国石油在2011年的世界500强中分别位列第5位和第6位,排位仅次于壳牌、埃克森美孚、BP三大石油公司,但国际化经营水平比这三个竞争对手要低得多。据中国石化提供的数据,截止2010年年底,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35.2%,境外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4.5%,境外用工占员工总数的1.94%。另据国务院国资委的数据,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石油纯境外单位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19.3%,营业收入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41.9%。 三是海外投资水平处于初级阶段。从全球公司的角度看,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布局、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走出去”,更多地局限于产品输出、工程承包和资源开发,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密集等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知名品牌缺乏,融资方式单一,合作方式不宽。 四是利用国际金融工具的能力和水平存在相当差距。融资是企业海外投资的必然要求和成功保证。企业的融资方式包括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又可以分为公募和私募两类。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方面,用的债务融资、公募比较多,私募用的比较少,期货、经纪等规避投资风险的金融工具用得比较少。 风险重重的海外之路 由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虽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总体上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不少发达国家债务危机加剧,经济复苏进程受挫,而新兴经济体发展势头良好,发达国家对外国投资限制有所放宽,中高端产业正在加速向外转移;经过30多年的对外开放,不少企业都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经验;截至2011年6月30日,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1975亿美元。我国外汇储备充足,为我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获取资源、技术、人才、品牌、营销网络等战略性资产增加了资金保证。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面临许多有利条件。 不过,企业外部经营环境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有很大不同甚至完全不同;世界上好的资源、市场大多已被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所占有,我国企业现在能进入的大多是风险大、成本高的地区,如利比亚、伊拉克、苏丹等国家;国内一些竞争优势如劳动力成本低、产业配套能力强等在国际上将会明显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普遍短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普遍薄弱,防范体系普遍不够健全,不善于运用各种风险防范工具和手段;企业员工的诚信意识普遍欠缺,企业依法经营的观念淡薄。以上种种原因,使这些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 根据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可以将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个方面。 外部风险又可以分为非市场因素风险和市场因素风险两个方面。非市场因素风险包括政治动乱的风险、政策法律的风险、文化差异的风险等;市场因素风险包括市场需求剧变风险、产品价格波动风险、汇率利率变动风险、股本债券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行业周期变化风险、劳资纠纷矛盾风险等。 企业海外投资面临外部风险中的非市场因素风险,不仅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甚至会给企业员工的生命造成严重伤害。最近发生的湄公河上我国船员被不明武装分子杀害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投资的另一方面来自企业自身。从企业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决策和执行来讲,企业内部风险可以分为决策失误风险和执行失效风险两个方面。如果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分为决策、执行、监督三个环节,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则可以分为决策失误风险、执行不力风险和监督无效风险三类。决策失误风险又包括尽职调查风险、监管审批风险、治理结构风险等,执行失效风险包括内控不严风险、重组整合失败风险等,监管无效风险主要指监管不到位或有制度没执行等。 规避风险才能“走得好” 企业要“走得出”,还要在复杂多变、难以把握的外部环境中“走得好”, 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有效防范海外投资的风险。这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引导、支持和监管,也需要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 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指导和支持。根据这些年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的经历,要强化海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我国员工的安全保护,比如可以考虑与有关国家政府建立安全合作机制。其次要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加快提升中小企业国际化水平,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另外,还要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评级机构,这是推动建立统一、权威的国际评级监管体系的需要,也是我国海外投资企业越来越多、投资规模越来越大的必然结果。当然,引导民间外汇投资也很重要,应进一步畅通民间对外投资的多元化渠道。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引导,防止国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占有和开发资源后再转回国内加工然后再出口的这一单一方式。总之,我们要研究****并实施对外开放的双向政策,努力实现“双赢”。 无疑,加大对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的监管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随着我国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快速发展,境外资产越来越多,而我国企业境外资产监管制度建设滞后,企业海外投资和境外资产缺乏统一的规矩和制度可依。所以,抓紧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加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监管的工作都要做好。现在,制度建设上已经迈出了可喜一步。2011年6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委令第27号,简称《境外产权办法》),于2011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对企业海外活动监管需要加大力度,例如对离岸公司的监管。英属维尔京群岛、加勒比海上的开曼群岛等都是国际上著名的避税地,国内不少企业都到这些避税地注册成立公司。据香港环宇公司统计,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60多万家企业中,大约20多万家企业与中国企业有关。中国企业之所以到国际避税地注册成立离岸公司,其动因包含规避国内税收、寻求海外上市,也包括转移不法资产、侵占国有资产。虽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境外上市和转移资产的监管,但由于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注册地信息披露标准很低,公司股东的身份、董事名册、股权比例、收益分配等信息完全保密,企业也不需要编制财务报表,给政府监管离岸公司带来了很大困难。 对已经“走出去”或者计划“走出去”的企业来说,现在亟须树立的一个观念是循序渐进推进海外投资活动。西方学者纽伯德(G.D.Newboud)和巴克利•(P.J.buckley)等人曾经对英国小型企业的跨国经营进行过深入研究,选择了43家小型企业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跨国经营的五种途径。 研究结果表明,在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步骤较多的企业,其成功率要高于采用过程较短、步骤较少企业。沿循第五条途径的企业成功率最高。为什么途径最长、最间接的途径成功率最高呢?这是因为企业在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一步骤都要经历一个学习或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过程,其经历的阶段越多,学习的机会也越多,获取的经验和知识就越多,经营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国际上其他研究成果同样认为,采用循序渐进、逐步升级的途径,是企业家跨国经营发展步骤选择的重要原则,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每个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不同,要根据所处行业和、发展阶段、发展战略选择自己的国际化发展道路。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可能走出去,成为跨国公司甚至成为全球公司,但企业不可能也不需要最终都成为全球公司。所以,量力而行、稳打稳扎才是企业应该的选择。 建立相互制衡和有效内控的公司治理机制是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公司治理缺陷是一些大公司倒闭的重要原因,因此,防范和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风险,必须把完善公司治理作为从体制和机制上加强企业海外投资监管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必须建立能够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对国有企业来说,要在公司制股份制的基础上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有效运转、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 通过建立完善、有效的防范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框架体系,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也是不可绕过的一个步骤。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期权业务巨额亏损事件,国务院国资委于2006年6月下发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明确了中央企业风险防范的重点和程序,并要求中央企业在自查的基础上提出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具体措施。2008年5月,国家财政部、国家审计署、国务院国资委、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积极推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与此相配套,2010年4月几部门又共同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作了进一步的规定。 当然,光有内控制度不行,还要提高执行的有效性。例如,要强化境外经营活动的监督和审计,形成有效的突发事件应对和处理体系。再例如,健全风险防范的组织体系,除设立审计委员会和明确审计委员会的职责(监察企业财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察企业的内控系统,监察企业的内审功能)外,许多跨国公司还设立了首席合规官(Chief Credit Officer),我国企业可以研究借鉴。 另外,提升企业的文化创新和融合能力也不容忽视。企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特别是海外并购,必然会面临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价值理念的冲突,必然会遇到文化融合的挑战和考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显示,国际上大企业间的兼并收购成功率只有40%左右,跨国兼并收购的成功率则更低,其中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通过文化创新和融合跨越海外并购面临的文化差异,避免文化陷阱,是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最后,“走出去”企业还要学会并善于运用规避海外投资风险的平台和工具。企业海外投资的外部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等经常是难以估计和无法避免的,要防范和减少这类风险,必须学会和善于运用一些平台和工具,如国际期货市场和国际保险经纪市场等。 当然,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防范和减少海外投资的风险是一把双刃剑,要防止在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产生新的风险。因为,投资与投机有时只有一步之隔,前几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中国铝业公司等因防止价格大幅波动进行套期保值结果造成巨额浮亏。 温馨提示:香港环宇(www.51hk.org)公司15年专业提供注册香港公司、香港公司注册、注册离岸公司,并提供香港公司注册审计,年检,报税,香港开银行免费预约。
.
|